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汶川 / 乡镇(街道)简介

威州镇

发布时间:2023-05-16
字体:
访问量:
分享到:

基本情况:威州镇位于汶川县境内东北部,属县城驻地。东临茂县,南接彭州市,西连绵虒镇,北靠灞州镇,国道213线317线穿而过,是阿坝州重要交通枢纽,素有“西羌门户”“川西锁匙”、阿坝州“南大门”之称。2019年12月1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阿坝州调整马尔康市等10个县(市)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川府民政〔2019〕22号)文件通知:撤销雁门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威州镇管辖,威州镇人民政府驻东街8号。目前威州镇总面积27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71%。全镇有耕地15444亩,林地面积为206326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洋芋、荞麦、油菜和豆类等,经济作物有甜樱桃、青(红)脆李、大枣和无公害蔬菜为主;养殖业主要以猪、牛、羊和家禽为主。全镇辖14个村、4个社区,常住人口33045人(其中:农村448015812人),暂住和流动人口2万余人,居民主要以羌、藏、回、汉为主

经济数据2022年全镇经济总收入达2.9亿,其中青红脆李、甜樱桃等主导产业收入达1.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28000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1126.64元

南桥社区

威州镇南桥社区成立于2004年4月,位于县城岷江河以东,东起自来水厂,西至杨柳水岸,属县城繁华地段,辖区面积约2.5平方公里。社区内有省、州、企事业单位65家,大小学校5所,878家商铺,78家酒店,小区院落72个。常住人口5483户,1.64万人,涵盖藏、羌、回、汉等多民族威州镇南桥社区成立于2004年4月,位于县城岷江河以东,东起自来水厂,西至杨柳水岸,属县城繁华地段,辖区面积约2.5平方公里。社区内有机关、企事业单位65家,大小学校5所,878家商铺,78家酒店,小区院落72个。常住人口5483户,1.64万人,涵盖藏、羌、回、汉等多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72%。社区两委会成员10人,党员127名,其中男名,女名。空巢老人50名,留守儿童28名,五保户2名,低保户48户56人,残疾人152人,有退役军人479余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485人。其中少数民族占72%。社区两委会成员10人,党员127名,其中男58名,女69名。空巢老人50名,留守儿童28名,五保户2名,低保户48户56人,残疾人152人,有退役军人479余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485人。

桑坪社区

桑坪社区地处威州镇西街,于杂谷脑河及岷江交汇处,占地面积3.2平方公里,桑坪社区党支部共有党员101名,辖区内住户2532户,常住人口5687人。主要以羌、藏、回、汉、满、朝鲜、土家等多民族聚居。辖区内有机关企事业单位15个,建有小学1所、幼儿园2所、医院2所、个体商业网点210余个。桑坪社区历史文化悠久,居民委员会成立于八十年代初期,是城乡结合型社区,称为“威州镇第二居民委员会”。2004年11月辖区内阿坝州岷山机械厂、汽车八队,汶川县建筑公司、供销社、五金公司、粮站、饮食服务公司等七大企业破产,大量下岗工人进入社区管理,形成了由下岗工人和原居民为主的“桑坪社区”。2007年,桑坪社区将原岷山机械厂遗留的公共浴室改造为社区办公点。2008年“5·12”特大地震发生后,社区办公场所受到严重破坏,2010年通过四川省慈善总会捐款,于他处重建办公场所,先后打造完善社区多功能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免费停车场、文化院坝、小区法治长廊、熊猫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社区基层组织服务群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阳光社区

威州镇阳光社区成立于2010年4月,地处汶川县城西南岷江河畔,是汶川县灾后重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在原阿坝师专校园旧址上新建的居民安置新型社区。辖区占地面积23.38万平方米,现有居民1700余户,主要由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城镇居民和失地农民,藏、羌、回、汉等民族组成,其中少数民族占50%左右。阳光社区现有基层党组织一个,社区居住中共党员188名。辖区内有汶川县人民医院、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县林业和草原局、县住建局县民宗局等20多个机关单位。配套超市、幼儿园、居家养老日间照料中心、群众文化广场、新建篮球场等公共设施。辖区内大禹雕像广场、爱心园林等占地面积达6.25万平方米,成为汶川县灾后重建居民安置小区建设、县城公园绿地建设、大禹文化、感恩文化等结合为一体的综合示范社区。

七盘沟社区

七盘沟社区位于汶川县城南面,距离县城6公里,隶属汶川县威州镇管辖。于2003年12月,为了满足原五家州属破产企业下岗职工的安置、劳动就业、社区医保等需求,成立了七盘沟社区及社区党支部。经历了“5.12”汶川大地震及“7.10”泥石流灾害后,社区两移办公地点,最终在阳光家园四期建成了集便民公共服务、文化娱乐休闲、日间照料养老为一体,室内面积超过600㎡的党群服务中心。七盘沟社区分为两个小区及一个工业园区,居民主要集中居住在“阳光家园四期”和“家佳缘小区”。2017年前后因农转非从七盘沟村转户到七盘沟社区的有300余户,现共计居民1663户、2357人,其中本地常住户285户712人,社区多数青年在外务工,小区内主要以小孩及老人为主。社区现有低保户146户,243人。社区自成立以来,加强基层治理和不断提升改进服务,明确劳动政策和充分就业为主要任务,积极引导创业技能培训,促进其充分就业。2005年12月荣获四川省劳动保障厅和社会保障厅颁发的“四川省充分就业社区”,2006年8月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四川省充分就业社区”,2008年3月荣获阿坝州劳动保障局和社会保障局2006—2007年度“优质服务窗口”称号。2018年8月荣获阿坝州人民政府“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

高锋新村

2020年5月,村级建制调整后,高锋新村由原牛脑寨村、秉里村、茨里村合并,村党群活动中心设在原秉里村两委办公点,全村现有396户、1569人,全村以羌族为主,属传统农耕性羌寨。经济作物以栽种特色水果甜樱桃、青红脆李、花椒、苹果、桃子、杏子为主,蔬菜种植主要以洋葱、莲花白、莴笋、大白菜、玉米、洋芋等为主。

新桥村

新桥村地处汶川县城以南,属县城郊区,已有25%纳入县城规划范围,国道213贯穿7.5公里。2020年5月,村级建制调整后,新桥村由原新桥村、茅岭村合并而成,现有438户、1247人,辖4个村民小组,新桥组以矿产品开采、外运输、旅游服务业、外出务工为主,茅岭组以青红脆李等果木及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

万村

万村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44户、总人口1141人,以羌族为主,村民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有耕地2400亩,林地3700亩,退耕还林885亩,村幅员面积360公顷。主要农作物为洋葱、萝卜、玉米,养殖以猪、鸡、羊为主,经济林木主要为樱桃、青红脆李。全村党员30名,男党员25人,女党员5人,50岁以上老党员21名。

布瓦村

威州镇布瓦村地处杂谷脑河和岷江交汇处,距离县城12.4公里,南临汶川县城、北接灞州镇、东界雁门村,西向与铁邑村相望岷江大峡谷谷底陡升至高半山小平原地形,平均海拔2000米,属温暖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干旱少雨,阳光充足布瓦村历史上下延绵2000余年,拥四川省乃至全国尚存的唯一黄土夯筑碉楼群,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申报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总面积152平方公里,林地面积4272亩、耕地面积1535亩现辖3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45户,人口543人,党员27人。近年来,布瓦村党支部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大力发展高品质果树,加速产业转型、园区建设,依托布瓦羌碉、城、开心牧场等文旅资源,种植甜樱桃1100亩,青红脆李3400亩培育了九耕农业、龙腾果蔬、阿坝藏鸡等农业龙头企业,聚力推动“新村变景区、民居变景点、果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开辟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2021年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2022成功创建四川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四川省传统村落、汶川无忧花果山3A旅游景区

萝卜寨村

萝卜寨村位于威州镇境内岷江南岸,海拔1970米,距县城15公里,是岷江大峡谷高半山最大的冰水堆积台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黄泥羌寨,被誉为“云朵上的街市,古羌王的遗都”。全村有农户258户、1027人,党员28名。村内主要出产玉米、土地等农作物,盛产核桃、甜樱桃等经济作物,蔬菜品种丰富,尤以萝卜香甜可口闻名。萝卜寨村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羌族文化旅游区,随着旅游业开发及现代农业发展,萝卜寨村形成了集羌族文化生态观光体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共融互动的旅游特色村寨。

禹碑岭村

禹碑岭村地处县城西北部,海拔1000至2200米左右,属高半山村寨,全村三个村民小组,192户、650人,全村党员13名,50岁以上老党员6名。入党积极分子9名,生活着羌族、汉族、藏族等民族。耕地面积:381亩。天保二期8747亩。生态草原1469亩。本村以种植大樱桃、青、红脆李、樱红李等水果为主,种植玉米、洋宇、豆类为辅。

索桥村

索桥村地处高半山,平均海拔1600米,距汶川县城十公里,是前往萝卜寨景区的必经之路,历史上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在村内川主庙处指挥了红9军27师先头部队“雁门关战斗”。索桥村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共260户,917人,全村现有党员34人,精准扶贫贫困户8户、20人。耕地约1008亩、林地约6954亩,种植业以大樱桃、核桃、青红脆李为主,养殖业以山羊和黄牛为主。

七盘沟村

七盘沟村地处岷江河谷区域,境内有映汶高速和国道213线,交通优势较为突出,信息灵通。下辖3个村民小组,全村421户,1258人,全村党员30名,50岁以上老党员14名。其中羌族人口约占90%。辖区地势相对开阔、山路平缓,有丰富的水力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村民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主要种植有汶川甜樱桃、青红脆李和核桃,养殖有PIC猪、肉兔。

铁邑村

2020年5月,村级建制调整后,铁邑村由原铁邑村、增坡村合并,地处杂谷脑河畔高半山,现有村民小组6个,辖429户、1674人,经济收入以大量种植岷江甜樱桃、青红脆李、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木为主;主要养殖鸡、猪、牛等,各组产业分布均衡。

麦通村

2020年5月,村级建制调整后,麦通村由原麦地村、通山村合并,全村有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24户,总人口908人。现有党员30人,精准扶贫贫困户12户、42人。主要种植甜樱桃、青红脆李、大白菜、玉米等作物;全村养殖无规模,其中主要为生猪养殖、山鸡、牛等禽畜。

月里村

月里村地处岷江干旱河谷地带,位于麦地沟东侧半山。四周均为高山环绕,地势垂直高差较大,平均海拔1650米。日照充足,雨量少,年均气温12.6℃。距离汶川县城8.8公里。月里村现有2个村民小组,共278户,1116人,99%以上村民为羌族,居住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该村现有党员38名,精准扶贫脱贫户1户1人,监测户1户2人。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业和外出打工,常年外出务工128人,该村耕地面积2000亩,种植青红脆李约4000亩、甜樱桃约500亩,林下种植蔬菜约100亩。月里村拥有深厚的羌族传统文化资源,目前有非遗传承人15人,非遗项目20余项,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羌年》活态传习最好的村寨之一。同时,总有多处红军遗迹,自然风光好。

雁门村

2020年5月村级建制调整后,雁门村由原青坡村、芤山村、过街楼村合并,现有村民小组5个,辖755户、1985人,雁门村靠近213国道及岷江,北边紧邻茂县,青坡组、芤山组以种植核桃、红脆李等水(干)果、甜樱桃、大枣等经济林木为主,过街楼组主要功能为教育科研、生态居住及特色农家休闲旅游相结合的综合性服务村。

白水村

白水村地处高半山,平均海拔1650米,是一个具有浓郁羌族风情的羌族聚居村寨,距离九寨旅游环线6公里,距威州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约11公里。全村辖3个自然村民小组,总户数240户,910人,现有党员17名,精准扶贫贫困户4户、11人。耕地约155亩、林地约4066.12亩;主要以青红脆李、车厘子,大豆粮食蔬菜,鸡、牛羊等种养殖为主。

双河村

双河村隶属汶川县威州镇辖的一个自然村地处岷江河两岸河谷地带,处于国道213线和省道317线交汇处,交通方便、信息灵通,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独具优势。位于威州城区三个入口全村由黄岩组、较场坝组和姜射坝组3个村民小组组成,农351户籍人口910人,常住人口1252村有1个党支部现有党员46,50岁以上党员37名,全村有低保户66人,有脱贫户36人。全村共有农用土地2111.5亩,其中:耕地255.5亩,林地54亩,果园625亩,草地650亩,未开发的土地约500亩双河人多地少,村民房屋出租、经营餐饮、住宿、交通运输、县城打工为主,部分有条件的村民发展特色水果种植、本地蔬菜种植、与正大公司合作养猪等村集体经济以出租铺面、经营双河市场、桑坪市场、三宝市场为主,近几年村集体经济每年分红200余万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