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09-03-16
字体:
访问量:
分享到: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8年工作回顾

2008年,是我县极不平凡、极不寻常的一年,在“5·12”特大地震这场震惊世界、刻骨铭心的灾难面前,全县10万各族干部群众经受住了生与死的严峻考验,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向世界展示了我们坚强、坚挺、坚韧的汶川精神。

过去的一年,县人民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工业经济、旅游发展、城镇建设、社会事业等工作取得良好开局。正当全县上下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奋力推进富民强县进程的关键时刻,突如其来的“5·12”特大地震给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深重灾难,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全县基础设施全部瘫痪,城乡房屋损毁严重,产业经济遭受重创,文物古迹遭受严重毁损,生态环境遭受巨大破坏,直接经济损失643亿元。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州党委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全国人民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下,在广东省的无私援助下,县人民政府按照“一手抓灾后恢复重建、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正视现实、调整心态、振奋精神、增强信心、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取得了抗震救灾、过渡安置、温暖过冬、祥和过年、恢复重建的阶段性成果,全县呈现出恢复重建加快推进,社会政治保持稳定,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干部群众斗志昂扬的良好局面。

  一、全力以赴,抗震救灾取得重大胜利

  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县人民政府紧紧围绕抗震救灾、重建家园这个中心工作,高度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全县干部群众临危不惧、积极应对、守望相助,在灾难中沉着、在站立中坚强、在大爱中感恩,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了抗震救灾各项工作。

  打赢了抢险救援的硬仗。第一时间成立了“5·12”抗震救灾指挥部,启动一级应急预案,组织县级机关党员干部、公安民警、驻地部队、民兵应急分队组成抗震救灾工作组立即分赴各乡镇,与驰援灾区的解放军、武警官兵等各方抢险救援力量配合协同,冒着余震威胁、不顾身心疲惫,全力投入抗震救灾,竭力维护社会稳定,抢救安抚受灾群众,安全疏散、转移10万多群众,转移滞留外来人员和游客2万多人,从废墟中救出13413人。

打赢了物资保障的硬仗。全县车辆、物资、人员实行统一调配,食品、药品、油料等紧缺物资实行统一征用,确保了应急物资供应。发放大米4549吨、食用油416吨、帐篷4.2万顶、衣被256万件、发电机669台。  

打赢了抢通保通的硬仗。及时抢修供水、供电、通信、交通等设施,为抢险救援和灾后重建提供有力保障。震后第2天解决了县城4万多人的应急供水,3天内恢复应急通信,5天内恢复了县城重要单位和部分乡镇的应急供电,7天内基本打通汶川至马尔康、茂县的应急通道。省、州领导坐镇指挥,四川路桥攻坚破难,3个月恢复都汶路应急生命通道。全县通村道路基本抢通。

  打赢了卫生防疫的硬仗。整合医疗资源,设立紧急救护点,收治伤员6万多人次,转运伤员5000多人次。大力开展卫生防疫、卫生执法监督和健康教育等工作,建立完善县、乡、村、组、户五级防疫体系,做到卫生防疫全覆盖。加强映秀封控区管理,加强鼠害防疫,加大动物检疫力度,无害化处理动物尸体不留死角,确保大灾之后无疫情。

打赢了群众安置的硬仗。全县迅速搭建帐篷4万多顶,解决了受灾群众的临时住处。面对次生灾害频繁,群众安置选址困难,千方百计通过自建房过渡安置农村居民14984户58719人,通过活动板房过渡安置城乡居民7929户22885人,通过地质灾害治理、宅基地调整、土地整理、集中安置等多种方式,将所有受灾群众就地、就近、分散安置在县内。

打赢了万名师生转移复课的硬仗。成立震后复课领导小组,抽派精干力量,争分夺秒、打破常规,积极争取多方支持,教育、公安、交通、卫生等部门与各乡镇通力合作,历时三个月,辗转数千里,圆满完成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成建制的异地和板房过渡复课任务。全县83所中小学12200余名师生如期在广东、山东、山西、北京、福建和省内11个市(区、县)异地复课,5所小学、2所幼儿园1500余名师生在板房复课。顾全大局,深入细致,全力做好遇难学生家庭慰问和学校涉稳工作,保证了教育教学正常秩序和社会稳定。 

打赢了地灾防治的硬仗。加强地质灾害治理,率先在全省启动了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37处,513处永久性集中安置点地灾评估全部完成,在银杏、草坡、三江等乡镇实施了50处小型地质灾害治理,其他乡镇也相继启动治理工程。全县设置安全岗哨200多个,安排300多人从事飞石、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监测和排查,群防群治,确保群众行路和居住安全。

打赢了温暖过冬的硬仗。按照“四保一储备”的要求,党政齐抓、广东支持、全民动手,奋战20天,确保受灾群众温暖安全过冬。发放棉被28.47万床、毛毯8.78万床、衣物17.88万件、灶具4896台、家用电器5707件、烤火炉2.36万具。及时落实薪炭林采伐指标,焦炭按成本价50%给予补贴,保证取暖燃料之需。拨专款2000万元,采购发放棕垫、彩条布、油毛毡、竹夹板等物资,保证自建房加固加厚材料。进一步完善板房安置点供电、供水、消防、洗浴等配套设施,满足群众过冬需要。拨专款1200万元,切实解决了省内外过渡师生过冬问题。恢复巩固县、乡、村、组四级传染病防控网络,全县重点人群流感疫苗接种率达95%。储备口粮880万斤、食用油80万斤。

二、科学重建,经济社会逐步恢复发展

  由于“5·12”地震影响,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大幅降低。完成生产总值13.69亿元,同比下降56%。完成农业总产值1.72亿元,同比下降38.2%。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18亿元,同比下降57.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2亿元,同比下降4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48亿元,同比下降42.9%。实现旅游总收入5124万元,同比下降78.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818万元,同比下降52.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5.98亿元,同比增长380.2%。各项存款余额32.84亿元,同比增长86.1%;各项贷款余额21.25亿元,同比增长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68元,同比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2745元,同比下降1.6%。面对地震灾害带来的严峻形势,县人民政府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紧扣州委、州政府“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展新貌”的重建目标,科学规划,精心组织,齐心协力,强力推进城乡住房、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城镇、产业、文化、生态等恢复重建,促进县域经济尽快恢复发展。

  科学合理编制重建规划。根据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按照省、州关于建设组团式、生态化城市的要求,结合我县灾后实际,集思广益,提出了“一心两廊四区”城镇体系建设总体构想,与四川大学、广东有关援建单位共同完成了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了4000余项涉及总投资近930亿元的灾后重建项目。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城总体规划及乡镇规划评审、报批工作基本完成,震中映秀作为灾后恢复重建的标志,规划已经省政府原则同意。威州、映秀、水磨等乡镇城市设计、重点集镇建设性详规、村庄规划正紧锣密鼓进行。安排城镇、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9450亩,工业集中区建设用地1335亩,能源、交通、水利、通信、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10515亩。

  因地制宜推进住房建设。按照“就地、就近、分散”的安置原则,以“安全、经济、实用、省地、特色”为重建标准,从组织、引导、监督、服务四个方面着力,从选址、资金、材料、工匠四大难题入手,强力推进城乡住房建设。2935户农房维修加固已于11月底全部完成,农房重建已完成19%,有3000多户村民在春节前喜迁新居。发放农房维修加固和重建补助资金6345万元、委托贷款1.29亿元。积极开展城镇危房拆除和废墟清理,拆除危房19.92万平方米,清理废墟30万立方米,轻微、中度受损房屋维修加固抓紧实施。着力推进廉租房、安居房建设,县城郭竹铺2000套安居住房已启动,各类建房的设计、选址、地勘、招投标等工作正紧张有序进行,确保年底基本完成城镇居民房屋恢复重建。  

全力以赴恢复基础设施。农村公路重建、新建1350公里,已动工9条90公里。投资4.1亿元的粤汶公路、投资2.4亿元的漩三公路开始前期测设工作。草坡乡、龙溪乡通乡公路按三级公路建设标准已完成勘测设计,百花大桥改线工程正抓紧施工。恢复饮水管道671公里,基本解决了全县安置点和农村群众的应急饮水问题。日供水1万吨的县城自来水厂已进入施工阶段,天然气站正抓紧建设。城乡供电、通信以及市政公用服务设施基本恢复,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

依托优势抓好产业恢复。全力促进工业恢复,科学合理调整水磨、漩口和桃关工业园区布局,积极组织参与灾后重建招商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签订了磁材、工业硅等合作项目8个。积极为企业争取灾后恢复重建资金2.8亿元,大力支持阿坝铝厂、紫坪水泥厂等骨干企业恢复重建,60户工业企业基本恢复生产经营。全力促进农牧业恢复,加大抢种抢收、改种补种力度,完成粮食播面4.96万亩,实现粮食总产量6886吨。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补贴运价,尽力降低农户经济损失。指导农户加强田间管理,抓紧恢复农业设施,规划复垦整理土地9.18万亩。补栏牲畜30000头(只),改扩建圈舍50000平方米。全力促进旅游业恢复,编制了旅游业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方案,与广东省旅游局签订了对口支援合作协议,总投资4.2亿元的三江盘龙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开发项目成功签约。景区道路、宾馆等旅游基础设施正抓紧恢复。全力促进商贸流通体系恢复,加强流通环节管理,争取专项资金120万元,建立应急超市和便民服务店70个,恢复威州、水磨、三江农贸市场功能,已有1000余户个体工商户恢复营业,满足了城乡居民生活需求。

    稳步有序重建社会事业。灾后学校布局调整完成,学校重建加速推进。三江小学已完成教学楼、学生宿舍楼的主体工程,汶川一中、龙溪小学、水磨小学、漩口小学、绵虒小学、雁门小学等学校已开工建设,其他学校建设前期工作基本就绪。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灾后普通高考的组织考试工作。积极开展励志、安全、感恩教育,加强异地复课学校管理和师生的心理疏导,确保学校安全。医疗卫生单位全部实现临时安置,医疗救治、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卫生监督、妇幼保健、民族医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工作有序开展。三江乡卫生院已完成主体建设,县人民医院、草坡乡卫生院已奠基,其他医疗卫生单位重建、设计、选址已完成。及时恢复集中安置点广播电视网络,完成全县广播电视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文化体育、计划生育、通信、气象、档案、史志等工作恢复常态,重建工作正有序进行。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进展顺利,妇儿保护、敬老、残联、慈善、红十字等工作得到加强。

    精心组织强化建材保障。按照“政府主导、分级负责、保量直供、稳定价格”的要求,成立了农房建设建材特供办公室,明确了建材特供生产、经销、运输企业,建立特供点,实行价格干预,落实了价格补贴优惠政策,确保农房建设顺利进行。目前,已向农户供应钢材4652吨,水泥2.62万吨,砖1.24亿匹,落实建材特供价格补贴3000万元,拨付建材储备资金5000万元,钢材储备已超过10000吨。恢复和新建砖厂32家、水泥厂3家、混凝土搅拌站3家、人工沙石厂5家,与川威集团建立了钢材直供机制,有力保障了灾后恢复重建建材需求。

    注重机制加强资金管理。切实加强抗震救灾资金的监管,救灾资金实行“一个口、一个户、一支笔、一本册”的管理制度,按规定筹集、分配、拨付、管理使用,确保捐赠资金规范、高效、公开、透明,发挥了资金最大使用效益。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优先安排民生支出”的原则和灾后财力状况,及时调整财政预算,优化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公用经费支出,努力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资金保障。对灾后重建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和招投标管理的规定组织项目实施,确保资金的规范、安全、有效。加强政府性投资项目评审工作,评审项目89个,送审金额1.02亿元,审减资金1244万元,审减率为12.2%。

    营造氛围促进对口援建。加强与广东省的沟通协调,抓好工作对接,建立完善协商机制,强化宣传,热情服务,营造“川粤同心、共建家园”的良好氛围,援建队伍不辞辛劳、不怕艰险、不畏严寒,克服重重困难,来得了、住得下、融得进、干得好。第一批130个总投资15.82亿元、第二批289个总投资20.69亿元的对口援建项目已开工86个,到位资金5亿元。

三、关注民生,不断改善群众生活

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发放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343.22万元、农机补贴50.5万元、养殖户补贴6.7万元、家电下乡补贴15.38万元,受惠农户15688户。启动了农业政策性保险,55户养殖户获得能繁母猪保险赔偿金11.5万元,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

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特殊儿童和大骨节病区“易地育人”学生提供每人每月300元的生活补助费。提高新农合补偿标准,参合农民62484人,参合率92.65%,9675人次享受新农合补偿政策,报销医药费277.9万元。

切实帮助因灾停产、歇业的企业职工渡过困难时期,为39户参保企业6002名职工发放失业救助金1518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5000多个,劳务输出2300余人,开发公益性岗位6761个,及时发放岗位补贴1224万元。对符合政策的1458名灵活就业人员发放社保补贴329万元。发放灾后三项政策补助1.4亿元、死亡抚恤金1020.5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4781人,城市医疗救助156人次、人均医疗救助102.4元,城市最低生活保障50030人次、人均补差142.3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62150人次、月人均发放36.7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19人,分散供养435人,Ⅲ度大骨节病人全部参照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实施救助。

加大培训力度,举办羌绣、建筑工匠等各类培训11期,免费为1100多名农村失地无业农民进行技能培训,积极引导帮助返乡农民工实现就业。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为700余名农民工追讨拖欠工资412万元。认真开展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工作,切实维护了受灾群众的合法权益。

  四、完善管理,竭力维护社会稳定

  加大食品、药品、农资、矿业秩序、运输市场等专项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欺行霸市、商业欺诈、非法营运等违法行为。政府应急管理、工商行政管理、物价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粮食食品安全、盐政、烟草专卖等工作得到加强。

围绕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总体要求,抓好防灾、抗灾、减灾工作,深入开展道路交通运输、非煤矿山、冶金行业、危爆物品、公众聚集场所、旅游市场、学校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和食品药品安全大检查,加大安全隐患排查和灾后次生灾害的预防和整治力度,全县安全生产事故同比下降25%,死亡人数同比下降34.8%。加大防火、防盗、防交通事故、防煤气中毒、防极端严寒天气的宣传力度,制定了防范处置预案,采取强有力措施,特别开展消防安全演练(习),完善消防设施,配发灭火器2.11万具,确保了消防安全。

切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盗窃、哄抬物价、敲诈勒索等违法行为,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积极创建平安灾区。加大对藏独势力等邪教组织的打击力度,避免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地震灾害制造不稳定的事端,全力抓好“3·16”维稳保障工作。严格救灾款物的分配、发放和监管。突出抓好涉灾涉校稳定,及时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让群众了解政策,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并积极化解。  

    加强兵役、预备役工作和全民国防教育。强化民兵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应急维稳、应急救援能力。积极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增进了军政军民团结。

  五、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政府行政能力

  诚恳接受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确保公共行政权力的依法、公正、有效运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逐步完善政府职责体系,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认真开展“五五”普法,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提高了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健全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深入推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年度工作计划,加强救灾物资、资金审计和监察,查出管理不规范资金1289万元。抓住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狠抓干部监督管理,查处了12名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对工作不在状态的部门和单位进行了严肃批评教育。救灾款物使用坚持公告公示,取信于民。严格兑现政府承诺,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进一步提高了政府公信力。

  各位代表,2008年,我们承受的压力前所未有,我们付出的心血前所未有,我们肩负的责任前所未有。面对千年不遇的特大自然灾害,我们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在灾难中接受洗礼、在拼搏中坚定信念、在关爱中凝结真情、在坚强中升华理想,用一颗热爱祖国、热爱美好生活的赤热之心,谱写出情动天地、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生命,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社会秩序恢复正常,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灾后恢复重建全面有序推进。这些显著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得益于省、州党委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县人大、县政协的有效监督,得益于广东省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得益于志愿者的真情奉献,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精诚团结、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各级党政组织,向积极投身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广大干部群众、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政法干警、民兵预备役人员、对口援建干部、志愿者、离退休老同志、群团组织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推进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进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一是必须始终突出科学重建这条主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拓宽恢复重建的发展路径;二是必须始终突出民生优先这个根本,把握重点,抢抓机遇,解决事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急事难事;三是必须始终突出特色产业重建这个基础,优化结构,规模发展,构建新农村;四是必须始终突出群众满意这个标准,心存百姓,执政为民,维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五是必须始终突出工作落实这个关键,走在前列,干在实处,激发比学赶超的创业活力;六是必须始终突出安全稳定这个前提,同心同德,凝心聚力,开创和谐包容的全新局面。

  在抗震救灾取得重大胜利、恢复重建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我们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县进入了建国以来最严峻、最困难的时期,灾后重建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基础被严重削弱,自我发展能力基本丧失。二是生态系统破坏和土地灭失严重,失地无地农民生计问题突出。三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四是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步显现。五是群众诉求多元,社会矛盾复杂多变。六是受交通、电力、建材、次生灾害等因素的影响,恢复重建任务艰巨。七是少数干部群众观念落后,办法不多,执行不力。

我们要清醒认识面临的困难,抢抓机遇,坚定信心,增添措施,只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找理由,不为失败找借口,全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2009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也是我县加快推进恢复重建的关键之年,面对少有的遭遇和处境,经历了少有的困难和考验,承担了少有的压力和责任,受到了少有的关注和关切,我们赢得了少有的坚强和奋起。国家从财税、金融、土地、产业恢复、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的政策支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消费需求的日趋扩大,产业重建的优化升级,重大项目的有力推进,对口援建的全面加快,“汶川”品牌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在灾后重建中凸显,广大干部群众抓重建、促发展热情高涨,谋振兴、盼富裕愿望迫切,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都将汇聚成重建发展的巨大力量。“5.12”特大地震,给我县的经济社会造成了极其惨重的损失,但灾后重建又给我们创造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我们要按照“面向四川、服务全州,努力把汶川建设成为阿坝新型工业集中发展区、岷江河谷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羌禹文化生态体验区”的战略定位,励精图治、竭尽全力做好政府工作,告慰逝者,激励生者,回报社会。

    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恢复重建为中心,以对口援建为契机,以受灾群众物质上得到更多实惠、精神上得到有效安抚为目标,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认真落实省、州党委决策部署,抓住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两大机遇,全面推动灾后恢复重建、八大民生工程、一心两廊四区发展规划实施,确保提前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重振震前发展势头,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科学重建、加快发展。

    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确保完成27.98亿元,力争达到37.0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完成63.7亿元,力争达到92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655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4亿元;农业总产值达到2.18亿元;旅游总收入确保达到350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4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45元;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6%;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5‰和5%以内。

要完成今年的各项任务,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强力推进恢复重建,重振震前发展势头

    坚持城乡住房重建优先。在继续抓好受灾群众过渡安置,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城乡群众住房建设。及时兑现建房补助,加大委托贷款发放力度,抓好建材供应和技术支持,加强指导和服务,5月12日前完成农房重建量的60%和城镇居民住房维修加固任务,9月底前全面完成农房重建和城镇居民损毁房屋重建总量的70%,年底前基本完成城镇住房重建任务。着力推进廉租房、安居房建设,鼓励开发建设中小型普通商品房,加大保障性安居房建设。

  坚持公共设施重建优先。把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作为灾后重建重点,按照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要求,优先规划、优先安排、优先建设,建成一批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一流学校和医院。集中精力建设好水磨、三江教育园区,启动阿坝师专、电大、威师校和州教仪站建设,今年9月1日前基本完成全县中小学校的恢复重建。加快建设县、乡、村卫生医疗机构,设施、技术、服务功能超过震前水平。加快水磨、绵虒福利中心、烈士陵园、应急物资仓库和县残疾人康复训练中心建设。加快城镇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公共设施建设。重建县广播电视大楼和乡镇广播电视站,恢复全县1315公里广电光纤网络和2万用户的分配网,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宣传质量和覆盖面。加快文体设施、计生服务、档案馆等社会事业的恢复重建。

  坚持基础设施重建优先。围绕“畅出口、强骨架、重安全、上等级”目标,加快国、省道建设,畅通都汶路,打通映日路,完善通乡、通村公路,确保国省道在雨季和汛期的安全畅通。加快汶川至川主寺、汶川至马尔康、映秀至都江堰、映秀至汶川(二级路)、映秀至耿达、漩口至三江等公路的建设,力促映秀至汶川县城高速公路、汶川至彭州二级公路早日开工建设,将其建设成为防震减灾的生命通道和避难场所。抓紧开展农村公路恢复重建,纳入援建先期启动的农村公路3月底前全部开工。认真实施通乡油路、通村公路工程,提高农村公路的覆盖面和通达深度。加快安全饮水、提灌工程和堤防工程建设,启动河道疏浚工程。加快通信网络建设,提升通信服务水平和灾备应急能力。加快推进映秀湾、太平驿、福堂坝、岷电公司和农村小水电的恢复发电,抓紧推进水磨220千伏变电站的续建工程,力争年底前竣工投运,加快映秀二台山220千伏、漩口白云顶110千伏等变电站建设,确保全县生产生活用电。大力推广太阳能、沼气池,加快城镇供气网络恢复建设,确保城乡居民用上成本低廉的清洁能源。加快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建设,尽快恢复正常办公。

  坚持重大产业重建优先。围绕建立阿坝新型工业发展集中区”的定位,依托资源优势,用好重建政策,科学规划,加快新型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在漩口集中发展以电解铝、铝型材、磁材、建材、锂、电子材料为主的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发展潜力大的现代企业。协调做好水磨工业园区企业的搬迁,加快桃关工业园区企业恢复生产,抓好“飞地”工业园区建设前期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工业企业。大力支持阿坝铝厂、广盛锂业、紫坪水泥、立敦电子、川西磁业、九寨茶叶等企业恢复重建和发展壮大。创新投入机制,优化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形成水电开发、高载能产业、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以及电子、旅游新产品加工业的支柱产业。

  围绕建设“岷江河谷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定位,积极恢复和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立足优势,突出特色,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发展规模种养业,加强甜樱桃、猕猴桃、生态茶叶、生猪等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抓好特色优势产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坚持一个产业、一个企业、一个品牌,充分发挥产业恢复重建资金和金融信贷作用,大力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探索灵活高效的利益连接机制,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导和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大农畜产品营销大户、农业经纪人队伍培育力度,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着力打造“岷江牌”、“羌禹牌”等农畜产品品牌,积极进入成都、重庆等大都市市场,逐步走出四川,走向全国。加大农民综合素质培训力度,继续采取以工代赈方式组织群众参与恢复重建,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围绕“大禹故里、熊猫家园、羌绣之乡、震中汶川”四大旅游品牌,突破性地发展旅游服务业,不断提高旅游产业效益和综合竞争实力。加快恢复卧龙、三江、萝卜寨等受损旅游景区,恢复提升布瓦羌碉景观。着力打造地震遗址纪念地、羌人谷文化生态体验区,大力推进藏羌文化走廊、熊猫遗产走廊建设。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建设一批独具特色、设施一流、管理规范的乡村酒店,在威州、映秀、三江、卧龙等旅游集镇建设一批星级宾馆、饭店。加大旅游宣传营销投入力度,强化品牌营销和线路营销,积极拓展客源市场,重树旅游市场信心,重塑汶川旅游形象。加大文化旅游产品的培育,支持文化旅游企业的发展。加强旅游市场环境整治,加大监管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旅游氛围。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民生性服务业和服务外包。优化城乡商贸流通网点布局,恢复重建威州镇综合市场和各乡镇农贸市场,建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加快建立以连锁经营为主要方式的农村生产资料和日用消费品流通体系。

  加快推进集镇建设。围绕“一心两廊四区”总体构想,按照“以人为本、传承文化、注重质量、强化功能、彰显特色”的原则,立足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和功能定位,按照建设组团式、生态化城镇的要求,加快映秀、威州、水磨、漩口、卧龙等乡镇的重建,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打造魅力新汶川。突出县城政治行政中心和全州物流中心地位,着力建好滨河路、过境通道、县城中轴线,努力把县城建设成为人居环境最宜、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最浓、旅游休闲最佳的山水生态城市。以最新的规划理念、最新的建筑技术、最新的建筑材料和最好的施工管理、最好的设计师,把映秀镇建设成为集全世界最先进的抗震建筑、具有最佳抗震性能的抗震建筑博物馆和示范点。将水磨镇打造为教育、安居集镇,将漩口镇打造为工业集中集镇,将卧龙镇打造为熊猫家园和生态观光旅游集镇,并带动其他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使我县成为“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的典范。

  加快推进精神家园重建。强化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加强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修复,以羌人谷、布瓦寨、萝卜寨为重点,建立汶川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让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使羌族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启动文物保护与修复工程,综合建设文化艺术中心和体育中心,新建非物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传习所、羌绣生产制作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乡村电影数字工作站,恢复重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县城和水磨新华书店等文化设施,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深入持久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培育文明道德新风尚。加强灾后重建、对口支援工作、英模人物和先进事迹的宣传,激励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信心和斗志,弘扬社会正气。大力推进心理救治工程和文化抚慰工程,疏导公众情绪,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乐观、健康的良好精神面貌和积极向上的社会风貌。

  加快推进生态建设。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抓好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工程,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退耕还林阶段性验收。实施生态人工修复工程,恢复因灾受损林地,重建公益林2万亩、力争达到8万亩,使森林的生态功能逐步恢复。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进一步加大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和综合治理力度,以工代赈整理耕地6.29万亩,工程复垦整理2.2万亩。创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市场配置矿产资源。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州支持,建设漩口、桃关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切实加强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全力推进环境监测能力和环境监察能力建设,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加快推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防灾减灾监控体系现代化建设,提高地震、气象、护林防火、防汛抗旱、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健全政府应急管理机构,完善各类防灾应急预案。加强以110为平台的抢险救援体系建设,强化城乡避难场所建设和救灾物资储备,完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切实提高灾害处置能力和群众避灾自救能力。

  着力抓好财税金融工作。认真研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和《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等政策措施,结合我县实际,积极向上反映地震灾后面临的特殊困难和问题,争取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更大支持和更多的恢复重建资金,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保重建、保稳定。深化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改革,抓好城市开发建设投资公司组建工作,加强国有资产、城市资产、国土资源的管理和经营,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在落实震后各项税费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依法做到应收尽收,最大限度的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优化信贷结构,强化银行、政府、企业合作,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信贷资金支持灾后重建的作用。推进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加大资本市场运作力度,积极推进资源与资本市场的高效结合。

  着力抓好重大项目。按照“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要求,迅速掀起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新高潮。坚持把项目落地和项目建设作为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用好、用足、用活国家灾后重建、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以项目为载体,多渠道筹措重建发展资金。切实抓好推进协调工作,建立绿色通道,简化审批程序,全力服务重点项目建设。年内全面完成第一批援建项目,完成第二批援建项目工程量的70%以上。积极争取政府性投资项目,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年底前完成“两所一庭”项目建设,完成今年投资计划的乡镇综合办公楼项目建设,全面完成村两委会活动场所建设。加强社会捐建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充分尊重捐建团体和个人的意愿,抓好社会捐建项目建设。

    着力抓好对口支援。加强与广东对口援建市的沟通协调,形成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分别组织、分头实施的援建工作机制。援建项目一律实行零收费制度、一律实行一站式服务,符合奠基和开工条件的一律大开绿灯,凡是对口援建组织的所有社会捐建、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作为对口援建实物工作量上报考核评比。实行项目建设进度通报制和援建工作考评制,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及时解决好广东省驻汶工作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困难,确保对口援建工作有序高效运转。

     二、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共享灾后重建成果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水、电、气、路、房为重点,切实抓好“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畅通、环境治理”八大民生工程、扶贫开发、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

  通过对口支援、劳务输出、定向招工、以工代赈、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多种途径,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技能培训,重点帮助零就业家庭就业,引导群众在灾后重建中实现就业,扶持返乡农民工自主就业创业,鼓励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政策,努力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加快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医疗、养老保险。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做到应保尽保。探索建立无地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妥善安置“三孤”人员,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和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建立临时救助制度,解决低保边缘群体、低收入群体的临时生活困难。

  认真落实中央、省、州出台的一系列灾后恢复重建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措施,及时、足额兑现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完善农民工、企业职工正常工资增长机制和支付机制,实施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推进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坚持开发式扶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三、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市场秩序监管,建立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坚决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加强对农资、建材等产品的质量监督和价格监管,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生产、制假售假行为,确保市场物价基本稳定。以创优人居环境为抓手,加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切实做好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和统计分析,不断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严厉惩处失信行为。

以最大的热情、最优的服务、最好的环境抓好项目建设协调服务,坚决杜绝“吃、拿、卡、要”现象,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恶意阻工等违法行为,为灾后重建、对口援建等项目的强力推进营造良好环境。

    继续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和各类安全事故隐患排查,加强道路交通、消防、民爆物品等的安全监管。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抓住源头管理、过程监控、应急救援、事故查处四个环节,关口前移、责任到人、标本兼治,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切实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广泛开展反分裂维护稳定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寺庙教育整顿和“双同、感恩报国”教育活动,切实打牢反分裂维稳工作的基础。继续推进平安创建,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和危害社会的行为。切实做好群众工作,建好群众服务中心,完善群众工作网络,深入开展大接访活动,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切实开展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排查调处工作。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注重困难群众的人文关怀,认真做好群众心理疏导。畅通诉求渠道,切实化解矛盾,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全县政治稳定、社会稳定和治安稳定。

  进一步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建立完善军地应急联动机制。深入开展拥军优属和军民共建活动,认真落实优抚政策,切实做好军人退役和转业安置工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四、提高行政效能,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艰巨而繁重,政府作为工作落实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认真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制度、创新机制、注重服务、增强执行、规范运作、民主管理,不断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坚持依法行政、文明行政和经营政府理念,依法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与政协事前协商制度,自觉接受县政协的民主监督。健全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听证等制度,创新对口支援、汶川卧龙联席会议等机制,加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重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激励机制,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加强机关事务管理,提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程序,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恢复建设政务服务中心、惠民帮扶中心,逐步实现网上申请、受理、传递和审批,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群众和基层提供方便快捷优质服务。进一步健全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加强督促检查,问人、问事、问责。深入推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切实提高行政效率。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着力完善工程招投标制度,加强对重建资金的监察审计和监督管理,确保廉洁重建、阳光重建。严肃工作纪律,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将灾后重建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严格问责追究,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

  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深化政务公开,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真正做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各位代表,新的挑战孕育着新机遇,新的蓝图绘就了新希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州委、州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加解放的思想、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坚实的步伐,凝心聚力,超常工作,超常付出,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魅力新汶川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