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县深化“十项机制”构建分级诊疗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3-05-05
字体:
访问量:
分享到:

近年来,汶川县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聚力在深化财政投入、双向转诊、薪酬激励等“十项机制”上下功夫,全力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就医秩序,让群众享受到更加快速便捷的优质医疗服务。目前,形成了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为核心的北部、南部区域医疗中心,中西医共同发展的县域医疗卫生发展格局,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明显提升,不合理异地就医明显减少,县域内住院率达到56.57%。

一是深化财政保障机制。出台《汶川县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汶川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等,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切实保障群众更好更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深入抓好医保支付、医疗控费和财政投入等政策衔接。2022年,汶川卫生健康投入2.01亿元,占县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85%。

二是深化内部管理机制。组建医共体人事科教中心、财务管理中心、医务管理中心、护理管理中心、总务后勤保障中心、信息中心、健康管理中心、药事服务中心、医技服务中心、医保中心等“十大中心”,实现医共体牵头医院对医共体成员单位在人、财、物、医、护、技等方面的一体化管理。

三是深化高效服务机制。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综合能力,县人民医院成功纳入首批“千县工程”,县中医医院建成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个、省级重点专科1个、州级重点专科3个。提升镇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投入600万元建成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医疗服务能力达到一级甲等综合医院标准。提升村卫生室保障能力,全面完成109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配齐基本医疗设施设备和常用药品,配备合格乡村医生。2022年,县域就诊率达92.59%、同比增长3.73%,基本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不出县。

四是深化双向转诊机制。完善县、镇两级应诊、转诊疾病目录,建立医共体双向转诊服务中心,开设县、镇两级医院转诊绿色通道。对上转患者,上级医院预留专家号和床位,实行建卡、开单、缴费、诊疗“一站式服务”,并免挂号费、优先门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对下转至镇卫生院康复患者,县级医院进行跟踪指导临床治疗、护理、康复理疗。2022年,全县累计接收转诊患者430人次、患者满意度达99.87%。

五是深化资源下沉机制。以省内“组团式”帮扶和东西部协作为契机,建立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帮扶镇卫生院工作制度,实行“科室—医院”一对一帮扶,帮扶科室每年遴选5—10项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的适宜技术面向各镇卫生院进行推广,重点提升基层医院常见病诊治能力、危重病判断和抢救能力。2022年,省州县各级专家到基层30人次,开展现场教学5次、培训1532人次,累计指导基层开展新技术、新项目41个。

六是深化数字赋能机制。积极推进“健康大脑+智慧医疗”建设,全面推进医疗机构资源调配、业务经营、效率监测等数字智能化管理。投入资金1147万元,加快实施医共体信息化项目(一期)建设,完成县人民医院核心业务系统上线及配套机房和医共体远程影像诊断中心建设。大力推进医共体远程网络问诊信息平台、应急体系和远程心电中心建设,实现智慧医疗、便民就医。

七是深化家庭医生机制。组建由1名县级指导医生、1名县级医疗机构药师、镇卫生院管理团队、1名村医组成的“1+1+N+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队,进村入户与家庭签约结对。为家庭医生提供绿色通道,将一定比例专家号源、预约检查、床位等医疗资源交由家庭医生管理支配。2022年,全县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达72.13%,累计服务59871人次。

八是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按照“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聘上岗、人岗相适”原则,医疗卫生人才由医共体“统一招聘、统一培训、统一调配、统一管理”,优先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人需要,实现合理轮岗、有序流动,形成“县管镇用”“镇聘村用”“镇派驻村”卫生人才新格局。截至目前,全县储备医疗卫生人才548人,其中基层医疗卫生人才155人。

九是深化薪酬激励机制。按照“两个允许”要求,建立符合县域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合理提高医务人员薪酬水平。制定完善医务人员收入分配办法,以岗位为基础,绩效为核心,打破医院、层级和身份界限,建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内部分配机制。2022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均月工资性收入9691余元,与县级医院差距进一步缩小。

十是深化考核评价机制。制定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强化资源整合、重大项目、重大资金使用等工作协商,持续深化镇、部门、村(社区)联动权责清单建设。统筹做好卫生执法监督和评议考核工作,以县域就诊率、基层就诊率、服务能力、医疗质量和费用、医保基金使用绩效、群众健康改善和满意度等为核心指标的医共体评估体系进一步健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